什么是节律照明?

人们对光的非视觉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近年来才有科学家从解剖学的角度进行了证实。美国布朗大学Berson等人发现了第三类感光细胞ipRGC——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 这类感光细胞不经过视觉通路,而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SCN 是大脑的生物钟,连接着控制人体部分激素分泌的松果体,实现光照对人体生命体征、激素(如褪黑素、皮质醇等)形成与分泌的调节,从而影响人的认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律,因此产生了光的非视觉生物效应。

红色线表示神经的视觉通路,蓝色线表示神经的非视觉通路
ipRGCs 对人体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是调节人体内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合成和分泌,褪黑素影响着人体的昼夜节律。当体内褪黑素浓度升高时,人会感到困倦,相反褪黑素浓度降低时人又会感觉清醒、警觉。
进而采光照明研究开始由视觉通路转向非视觉通路,探究工作照明对办公人员身心健康的关系。其中涉及到光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时长、光照时刻、空间光分布、光谱、眼位照度、亮度对比等等,监测其对人体节律活动比如睡眠、警觉度、情绪、认知能力、疲劳度的影响。

光照影响人的睡眠、警觉度、情绪和认知
飞牛节律照明系统
1、光源设计:
飞牛节律照明系统采用全光谱光源,使工作环境光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光;显色指数Ra≥97,无频闪芯片;蓝光控制在RG1极低蓝光危害级别;为准确还原自然光照,把色容差控制在小于≤3SCDM的范围。

光源测试数据图
2、光环境照明设计:
飞牛节律照明系统光环境照明设计以人的眼位高度为基准,综合考虑环境照明、重点照明和氛围照明合理搭配,提升环境光照,摆脱身处地下的压抑感;并在不同的场景下提供不同层次的光照对比,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兼顾人体光生物效应。

光环境照明设计
3、控制设计:
飞牛节律照明系统采用了有线主控+无线通信的复合智能控制系统,配备人体感应、光度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可实现自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模式自由切换,并可与场景内的其他设备进行组网通信。

控制模块图
节律照明项目介绍
项目位于西南某省份的一处地下水环境监测点,项目地在水域下方10米,自然光无法抵达;
项目需要有工作人员长期值守,是一处工作兼居住的场所;
为了避免工作人员长期在地下作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业主方要求通过调节室内健康节律照明来营造符合自然节律的光照体验
目前该国家级项目已经获得外部专家团队的评审通过。

1、测试间在工作模式时,环境和重点照明处于全亮状态

2、测试间处于休息模式下时,重点照明亮度降低,色温调低,适合放松

3、利用天花的漫反射提升空间亮度,改善地下空间带给人的压抑感

4、正午时间环境灯光亮度全部转为6000K以上的白光,让人保持清醒,提升现场工作的效率

5、晚间环境光照亮度降低,以适应人的生物节律